作者: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邢厚媛李爱民涂舒
编者按:近日,商务部等5部门印发《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企业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超过1000亿美元,年均增长10%以上。《规划》明确提出推进创新驱动、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区域协同发展、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和提高标准化水平等七大重点任务。
《规划》立足服务全球化趋势,总结过往积累的成绩与不足,直面当下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创新驱动为核心、重点任务为载体、政策机制作保障,描绘了未来五年我国服务外包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蓝图。
《规划》主要包括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以及保障措施,四个部分环环相扣,逻辑缜密,是“十三五”期间开展全国服务外包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促进全国服务外包产业量质并举发展具有重要的宏观指导意义和引领作用。
以创新为核心制定总体发展目标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间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路、方向与着力点,其中,创新位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服务外包产业在制定“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时,也将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始终贯彻其中,尤其在制定发展目标上,注重创新引领。
保持稳定的发展规模是支撑我国服务外包产业、服务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高技术现代服务业,服务贸易中重要的顺差来源,近年来,我国服务外包产业规模持续稳定增长,“十二五”期间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年均增长31%,大大高于同期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速;在服务贸易中占比逐年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增强,业务领域遍及国民经济各行各业,海外市场覆盖全球各大洲的主要国家,成为我国外贸培育竞争新优势的新引擎和新抓手。要保持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良好发展势头,使其在下一阶段继续引领我国服务贸易的创新发展,就必须保持其稳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并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质量。
为此,《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企业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超过1000亿美元,年均增长10%以上的总量目标,反映出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与不确定性风险加剧的国际背景下,在国内深化改革与国民经济增长趋缓的压力下,我国服务外包产业依然具备强劲的增长潜力与较大的发展空间,也充分说明国家将服务外包产业作为培育外贸增长新动力的重要内容。
为更好地实现上述目标,首先需要服务外包产业自身,实现创新发展。《规划》将“推动创新驱动”作为配合目标的首要任务提出,内容涵盖创新环境营造,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推动,创新平台与众创平台建设,旨在形成“技术引领、跨界融合、创新驱动”的服务外包发展新格局。《规划》在发展目标中还两次提到“服务外包标准的提升和推广”,重点突出服务外包发包市场培育,旨在国民经济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协调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重点培育国内市场,根植国民经济发展与改革的需要,同时也为更具竞争力地“走出去”做好准备,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发展新理念、引领新常态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明确新常态下重点任务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服务外包产业是典型的人力资本密集型与知识密集型产业,是精细化分工需求与专业化服务能力有机结合的产物。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服务外包产业有助于提升传统产业的智能化与专业化服务水平,为我国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国民经济的质量与效率、在全球价值链中获得更高端位置提供支持与动力。与此同时,服务外包产业自身需要“修炼好内功”,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促进质量和效益提高,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对国民经济和外贸发展的支撑作用增强。
因此,《规划》提出,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十三五”期间,“以推进服务外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产业整体优化升级,体现的不仅是政策导向,更是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经过十年的高速发展,我国服务外包产业面临的人力成本压力越来越大。随着“三免两减半”等优惠政策的到期,部分企业也同时面临着较大的房租成本压力,双重压力无疑挤压着服务外包企业的利润空间,同时也倒逼着服务外包企业的改革与转型。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配合“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和自贸试验区等重大国家战略,服务外包产业必须以优化结构、提升质量与国际竞争力为导向,补齐发展短板,在深化改革与对外开放中发挥更大作用。
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规划》提出“在继续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知识流程外包的基础上,鼓励不同领域融合发展,提升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即云计算服务、软件研发及开发服务、集成电路和电子电路设计服务、供应链管理服务、电子商务平台服务、大数据分析服务、工业设计服务、工程技术服务、管理咨询服务、医药和生物技术研发服务、信息技术解决方案服务、文化创意服务在内的十二大重点领域,以“大云物移”、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为载体,以产业转型升级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融合发展,持续催生新业态,提升产业附加值。
在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方面,《规划》更加明确地提出了东中西部以示范城市为主题的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强调“东部地区要继续巩固原有优势,积极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综合性服务外包”,配合国家服务贸易核心区建设,“形成服务外包产业核心区”;“中部和东北地区工业基地利用科教资源、产业体系等优势”,“引导工业企业加快服务环节外包”,促进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提升附加值;“西部地区加快推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承接转移、扩大规模。由此,我国服务外包区域发展的差异化、特色化、协调化格局愈加清晰。
此外,在重点任务中,《规划》还对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强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提高标准化水平,提出了针对问题、着眼未来的创新发展理念和全面改革任务,全方位指导“十三五”期间服务外包产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加快自身优化升级。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政策突破口保障规划实施
保障“十三五”期间服务外包产业的创新发展目标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的完成,需要打破旧体制藩篱,创造清除限制、提高效率的新体制。为此,《规划》提出了完善财税政策、创新金融服务、提升便利化水平、发挥示范城市作用、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强化组织实施在内的六大方面保障措施,其中,“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中设立支持服务外包发展的子基金”、“推动实施离岸服务外包全程保税监管措施”、“简化外资经营离岸呼叫中心业务试点审批程序”、“做好示范城市建设的阶段性总结、经验复制和政策推广”、“出台示范城市动态调整办法”、“加强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等智库建设”等创新提法,都体现出国家在服务外包产业管理与促进上,注重政策间协调、政策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等问题,体现出创新、开放、包容的政府管理思路。创新服务模式,强化服务意识,建立有利于产业高效发展的包容性体制机制,是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的必由之路。《规划》首次提出加强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等智库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智库建设事业快速发展,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当前,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进入扩规模、优结构、增价值的关键阶段,破解产业发展难题和推动驱动创新的复杂性迫切性前所未有,亟须健全产业特色决策支撑体系,加强“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等智库建设,是实现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科学决策引领产业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今后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是要在全国全面推动《规划》中各项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的落地,进一步深入研究深化扶持和规范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切实提高行业的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为外贸发展添活力、增动力。
原文刊于国际商报>2017年5月12日 总第8728期>第A2版观察